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
1.本考核大纲参考童庆炳主编的教材《文学理论教程》进行编写。
2.本考核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识记:(1)文艺学;(2)文学批评;(3)文学理论。
2.理解:(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2)文学理论的性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识记:(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文学活动论;(3)艺术生产论。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1.识记:(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2)巫术发生说;(3)劳动说。
2.理解:生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识记:(1)文学的含义;(2)意识形态形式;(3)审美意识形态。
2.理解:(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运用: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识记:(1)雅与俗;(2)以人为本;(3)继承与创新。
2.理解:(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2)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价值趋向。
第六章 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识记:(1)精神生产;(2)物质生产;(3)文学创造的客体;(4)文学创造的主体。
2.理解:(1)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的特点;(2)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3.运用: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特点。
第七章 文学创造的过程
1.识记:(1)材料;(2)艺术发现;(3)创作动机;(4)艺术构思;(5)陌生化。
2.理解:(1)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2)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
3.运用: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识记:(1)艺术真实;(2)艺术概括;(3)情感评价;(4)人文关怀。
2.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与意义。
3.运用: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识记:(1)现实型文学;(2)理想型文学;(3)象征型文学;(2)文学作品的体裁。
2.理解: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运用: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识记:(1)文学典型;(2)特征化;(3)意境;(4)审美意象。
2.理解:(1)文学意境的特征(2)文学形象的特征。
3.运用: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识记:(1)叙事学;(2)叙事视角;(3)叙事接受者;(4)叙述者的声音。
2.理解:(1)叙事的基本特征;(2)叙事节奏与事件的关系;(3)情节与事件的关系。
3.运用: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识记:(1)抒情;(2)抒情性作品;(3)抒情话语;(4)节奏;(5)隐喻;(6)象征。
2.理解: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3.运用:抒情话语突出语言表现功能的方式。
五.课程考核实施要求
1.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2.考试命题
(1)本考核大纲涵盖教材的主要内容;
(2)不同能力层次试题的比例为:识记约占40%,理解约占40%,运用约占20%;
(3)不同难易度试题的比例为:较易占35%,中等占45%,较难占20%;
(4)试题类型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四种形式。
3.课程考核成绩评定
考试卷面成绩即为本课程成绩。
六.教材和参考书
1.教材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参考书目
①南帆.刘小新.文学理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②周宪.文学理论导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③鲁枢元.文学理论(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