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0731-856506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考试大纲

2021年怀化学院专升本考试大纲 -《心理学》

2021-11-02 15:12:24| 来源:励学专升本

《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说明和要求

一、课程基本信息

心理学是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教师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取得教师资格 证书的必要条件。

二、课程考试目的

为统一心理学的重点教学内容,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编制该考试大纲,供教师教学、 命题及学生学习和复习使用。期末考试试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

三、考核目标

心理学考试大纲严格遵照本课程教学大纲执行,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能够 初步运用心理学基本理论解读教育教学现象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基本问题。重点考核心 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规定识记、领会、理解、应用四个层次,并按照应达到的能力层 次要求进行考核。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能记住本课程中有关的名称、概念、原理基础知识,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初步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初 步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 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本上,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某个观点分 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四、教材与参考书

刘晓明: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五、考试题型、分值分布与考试时长 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题,共 40 分)、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10 题,共 20 分)、 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 题,共 20 分)、材料分析题 (共 20 分)。

考试时长:120 分钟

第二部分 各章考核要点与要求

第一章 注意、感知和记忆

第一节 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1、注意的含义与功能。要求:识记、领会

2、注意与心理过程。要求:识记、理解

二、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要求:识记、理解

2、有意注意。要求:识记、理解

3、有意后注意。要求:识记、领会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要求:识记、理解

2、注意的稳定性。要求:识记、理解

3、注意的分配。要求:识记、理解

4、注意的转移。要求:识记、理解

四、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五、注意规律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要求:识记、理解、应用

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要求:识记、理解、应用

3、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与特点。要求:识记、领会

2、感觉的分类。要求:识记、领会

3、感受性及其发展变化。要求:识记、理解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与分类。要求:识记、理解

2、知觉的特性。要求:识记、理解

三、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识记、理解、应用

2、观察力的培养。

第三节 记忆

一、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要求:识记、领会

2、根据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分类。要求:识记、领会

3、根据识记过程的目的性分类。要求:识记、领会

4、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要求:识记、理解

二、记忆表象。要求:识记、理解

三、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要求:识记、理解

2、记忆的持久性。要求:识记、理解

3、记忆的准确性。要求:识记、理解

4、记忆的准备性。要求:识记、理解

四、记忆过程与规律

1、记忆的过程。要求:识记、领会

2、识记及其规律。要求:识记、理解

3、保持及其规律。要求:识记、理解

4、再认和回忆及其规律。要求:识记、领会

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求:领会

2、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要求:识记、理解、应用

第二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要求:识记、领会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抽象性分类。要求:识记、领会

2、根据思维技巧分类。要求:识记、理解

3、根据思维过程分类。要求:识记、领会

4、根据智力品质分类。要求:识记、理解

三、思维的一般过程

1、分析与综合。要求:识记、领会

2、比较与分类。要求:识记、领会

3、抽象与概括。要求:识记、领会

4、系统化与具体化。要求:识记、领会

四、思维的形式

1、概念。要求:识记、领会

2、判断。要求:识记、领会

3、推理。要求:识记、领会

五、思维的品质。要求:识记、理解

六、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要求:识记、领会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品质等。

第二节 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要求:识记、领会

2、有意想象。要求:识记、理解

二、想象的过程。要求:识记、理解

三、青少年想象的发展特点和培养。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1、什么是问题解决。要求:识记、领会

2、问题解决的过程。要求:识记、领会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要求:识记、理解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要求:识记、理解、应用

第三章 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 情绪的概念。 要求:领会

第二节 情绪的功能。 要求:理解与应用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信号功能 调节功能;

第三节 情绪的性质。 要求:理解与应用 两极性

第四节 情绪情感种类。

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要求:领会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要求:领会

情绪状态:激情、心境、应激、热情。 要求:识记、理解与应用

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要求:理解与应用

第五节 情绪理论: 要求:识记、理解与应用

詹姆斯-兰格理论

坎农-巴德理论

动机-唤醒理论

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的三因素论

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第四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的概念。 要求:领会

第二节 动机冲突的类型。 要求:识记、理解与应用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 要求:识记、理解与应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定性。

第四节 意志的培养。 要求:应用

第五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要求:识记、理解

一、学习的一般含义

二、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三、学习的分类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要求:识记、理解、应用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要求:识记、理解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三、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六章 品德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1、品德的实质。 要求:领会

2、品德的心理结构。 要求:识记

3、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要求:领会

第二节 品德形成理论

1、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要求:理解

2、影响品德发展的规律。 要求:理解

3、品德的培养方法。 要求:领会

第三节 学生不良品德与矫正

1、什么是学生的不良品德。 要求:领会

2、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原因。 要求:理解

3、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要求:领会

第三大部分 题型举例

一、选择题

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主要表现了( A )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生活环境 C.饮食 D.后天因 素

2.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B )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 恒常性

二、判断题

1.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的孩子创造性越强。( × )

2.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 )

三、简答题

请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答: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2’);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 中间阶段(2’);保持的时间大约 1 分钟左右(2’);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2’);信息容 量为 7±2 组块(2’)

四、材料分析题

抗战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看见一位学生用泥巴砸另外的同学。陶 先生上前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下。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同 学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并对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 了。这颗糖奖励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对 学生说:“你用泥巴砸人时,我制止你,你立刻就停止了,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 地接过糖。然后,先生又掏出了第三颗糖,对学生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巴砸那些男 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我也要奖励你。”这时,学生已经激动得留 下眼泪,说:“校长,我知道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感动得磕 磕巴巴地说出心理的感受。陶先生笑了。从口袋中掏出第四颗糖,对那个学生说:“这颗糖 奖励给你,是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请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故事”谈谈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答:惩罚是行为主义流派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个体 出现某种行为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可抑制或消除这类行为的发生,这被称 为惩罚。比如,儿童过度上网,家长会批评责罚,然后这种行为会减少。惩罚的目的是降低 行为发生的概念,手段是通过呈现厌恶或不愉快情境。但是惩罚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有效,只 能起到暂时抑制行为的作用,厌恶刺激停止后,原来的反应仍会恢复。且惩罚还存在消极作 用,对学习产生焦虑和恐惧。长期的惩罚降低了对惩罚的敏感性,易于养成逆反心理,激发 憎恶感和痛恨感。日常运用时,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惩罚,惩罚不良行为最好与强化良好行 为相结合,比如陶行知先生用糖来奖赏该生的良好行为。

友情链接